微信视频号是否有未来?如何玩转视频号?

从视频号开启测试以来,邀请了大量在抖音、快手上的大号、网红进驻,就没有更多的动作了。我们我不禁疑惑:

视频号是否值得继续期待!

在推行微视的时期,腾讯也使用过同样的“套路“——极简的产品+顶部流量入驻+渠道推广,一切看来应该水到渠成,但是目前为止视频号在微信生态内却都还未形成爆发趋势。

很多人开始质疑视频号是否值得继续等待下去!而其实,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:

1.从产品定位来看,短视频是修正张小龙口中微信缺少短内容失误的重要产品布局;

2.从产品形态来看,视频号更应关注的点并不在短视频的内容形态上,而是在突破了微信强关系社交的公共关系链上。

特别是对于上面说到的第二点,其实也正是我们很多品牌在微信生态内做营销一直积极想要突破的。

这就不得不提到,在视频号上线前,微信信息生态中供用户生产创作内容、表达自我的“工具”主要包括:

1.微信消息:发送私信、群信息;

2.朋友圈:发布个人动态,侧重短内容,但广播范围局限在好友圈;

3.订阅号: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个人(企业/组织)创作或引用的内容,内容形式长期以文章为主,尽管现在平台已支持并鼓励运营者发布“图片”、“视频”、“语音”等短内容形式,但账号创建、内容创作成本较高。内容面向公众圈,但分发机制以社交关系链为主。

4.服务号:仅供企业或组织使用,推送业务服务通知、发布服务资讯。

可以看出,以上几种内容载体与分发机制都有天然劣势,适用范围较窄。所以说视频号就是这么一个“补坑”的存在,旨在让全民都能向公众表达自我,并且走出了好友关系链。

首先是评论。视频号会显示全部评论,而非只展示好友评论,且与公众号留言不同的是,视频创作者与用户、用户与用户间都可以互相评论(且不受关系链限制),打破了公众号用户只能与运营方单向沟通,且用户与用户之间不能沟通的设定。

其次是视频推荐逻辑。结合体验来看,除一些官媒、新闻媒体的内容之外,视频号多是基于用户标签进行内容推荐的,例如用户关注了许多母婴类、旅游类公众号,那么便会收到母婴、旅行相关的视频内容推荐。内容与用户兴趣的匹配度是一个大的推荐逻辑,而非类似”看一看”的单一社交推荐。

当前,微信暂停了机构申请视频号的通道,仅支持个人申请,也就意味着,每一个独立微信用户创作的视频内容,通过视频号、基于一定的推荐机制,可以随机出现在任何一个用户面前。

视频号的官方介绍中也是如此描述:你所创作的内容,不仅能被关注你的粉丝看到,更可以通过社交推荐、个性化推荐的方式,让你走出微信好友的小圈子,进入超过11亿用户的大舞台。

返回頂端